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光伏老大半月没了700亿 正文
时间:2025-07-06 00:51:43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探索
作者丨李楠光伏热潮中,企业迅猛扩张,供需形势导致了“拥硅为王”。伴随硅料步步涨价,光伏产业链中的利润向上游转移,通威等硅料企业成为最大受益方。眼下,通威还要进一步抢夺在光伏组件领域的蛋糕。从上市到市值
作者丨李楠
光伏热潮中,光伏企业迅猛扩张,半月供需形势导致了“拥硅为王”。没亿伴随硅料步步涨价,光伏光伏产业链中的半月利润向上游转移,通威等硅料企业成为最大受益方。没亿眼下,光伏通威还要进一步抢夺在光伏组件领域的半月蛋糕。
从上市到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没亿“光伏茅”(以下简称隆基)用了大概七年半的光伏时间。而从市值1000亿到5000亿,半月隆基只用了不到两年。没亿这不仅是光伏光伏领域的第一,也是半月光伏领域的唯一。
商海中新王换旧王的没亿故事不断上演,隆基正是光伏领域的新王。但最近,光伏新王挨了一记“闷棍”。
8月19日,伴随硅料龙头(以下简称通威)入局光伏组件的一则消息,以隆基为首的组件厂商集体大跌,其中隆基大跌7.89%。从8月19日至今,隆基市值累计抹去超700亿元。
然而麻烦不仅在于通威的“搅局”,光伏行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界者,争抢时代风口的红利。
“光伏茅”不香了?
被称为“光伏茅”的隆基,赚钱能力受到了质疑。
从8月19日到9月1日,隆基股价下跌15%。此前其市值约4620亿元,如今市值3916亿元,抹去约700亿元。
光伏是大热板块,隆基是产业链中的一体化龙头,从近期财报来看,其实表现不错。
数据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隆基实现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43.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81亿元,同比增长29.79%。
如果以第二季度表现来看,则隆基收入318.22亿元,同比增长65.3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17亿元,同比增长53.23%。比第一季度表现更好。
隆基仍在快速成长,然而遗憾的是,隆基虽然是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眼下却不是盈利最丰厚的那家。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生产高纯晶硅的硅料巨头通威股份实现营收603.39亿元,同比增127.16%;实现归母净利润122.24亿,同比增312.17%。在第二季度,通威实现净利润70.29亿元,比隆基半年赚得还多。
万事怕对比。要说赚钱效率,通威这家光伏市值第二名的公司,更胜一筹。
隆基财报中已经显露隐患。近两年,隆基的销售毛利率连续下滑。从2019年的28.9%,缩减至2021年的20.19%。2022年上半年,又进一步缩减至17.61%。
盈利能力未能随收入高速增长而同比例增长,麻烦早就埋下。
隆基以半导体业务起家,2007年布局光伏单晶硅片。2014年收购乐叶光伏,将业务向光伏电池、组件方向延伸。随后成立隆基新能源,切入下游电站业务,形成垂直一体化布局。
一体化的一大好处,是压低成本。但复杂产业链中,没有哪家巨头可以完全控制所有环节。隆基在硅片和组件上都占据行业头部,不过也受制于人。最明显的,就是硅料。
挖金矿的人未必能淘到金,但是卖铲子的人不会吃亏。
光伏热潮,企业扩张,供需形势导致了“拥硅为王”。伴随硅料步步涨价,光伏产业链中的利润向上游转移。通威等硅料企业成为最大受益方。
隆基的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材料的涨价。据隆基年报,2021年,其光伏产品原材料的成本同比增加了62.33%。
而眼下,通威更进一步搅动光伏产业市场。
8月19日,市场传出通威预中标华润电力光伏组件订单的消息,其股价逆势大涨超8%。同日,光伏组件企业则集体大跌,隆基跌8%,跌15%,逼近跌停。
一方面,通威称,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专业分工,协同发展的经营理念,聚焦高纯晶硅和电池业务环节,为合作伙伴提供高质优价的产品。
另一方面,通威表示,自2013年收购合肥赛维时即有部分组件产能,基于目前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和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也会顺势而为,考虑在组件业务上做进一步论证规划。
通威本就经营组件业务,只是规模不大。据2021年报,通威的组件、电池和相关业务整体毛利率为8.81%,隆基的组件及电池业务整体毛利率是17.06%。
毛利率差别显著,原因在于,通威这一板块中的电池产量占比超90%,组件占比不足10%。而电池板块毛利率本就偏低。
显然,拓展组件业务,可以提升通威的盈利能力。所以不少人眼中,通威扩大组件布局已然成大概率事件。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市界指出,隆基核心竞争力在于巨大的规模与成本优势,拥有上游硅材料优势的通威进入组件领域,是对隆基的巨大挤压。
有意思的是,通威与隆基本来关系密切。
相爱相杀
“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一点在光伏战场里有着生动体现。
2019年6月,隆基、通威共同发布公告,双方就高纯多晶硅及硅片合作事项达成合作意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通威战略入股隆基在宁夏银川的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隆基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在包头的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
同时根据协议,在2020-2022年,隆基股份每年向通威包头项目公司采购一定数量的高纯晶硅,而通威每年向隆基银川项目公司采购一定数量的单晶硅片。
很明显,这是强强联合互惠互利之举。有评论称,光伏制造业的龙头结盟时代来了。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光伏制造产业上下游“分工”经历了数次迭变:早先各家企业只做单一环节,当时行业竞争尚不充分,聚焦某个环节都能拿下丰厚利润。
而后是全垂直一体化阶段、纯专业化分工阶段,如今到了大家战略合作或互相参股,来实现“有侧重的错位一体化”阶段。
产业链在向更高效的形态进化,对整体发展当然是好事。可是盟友关系并不稳固。
隆基是光伏组件最大制造商,如今通威的扩张对其不利。然而在此之前,隆基也扩张到了通威的“地盘”。
要知道,通威不仅是硅料龙头,也是光伏电池最大玩家。来自PV Infolink的数据显示,通威在2021年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一。但隆基正谋求光伏电池上更大的蛋糕。
从2020年开始,隆基就加大了电池领域的投入。2020年,隆基的西安航天一期年产7.5GW电池项目、西安泾渭新城年产5GW单晶电池项目投产。截至当年底,其单晶电池产能达到30GW。
2021年5月,隆基抛出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可转债融资,进一步推进电池布局,计划投资58.5亿元用于西咸和宁夏的两项单晶高效电池项目,合计年产电池20GW。
不仅如此,隆基与通威还另有较量。
2021年2月,隆基宣布与江苏中能签订高达70亿元多晶硅料采购协议,让外界浮想联翩。江苏中能是保利协鑫能源的全资子公司,而保利协鑫与通威在硅料上是对手。
《时代周报》援引光伏业内人士消息:这似乎是隆基的一个表态,告诉部分硅料生产企业不要“拥硅自重”。
拥硅为王的最大受益方,正是通威。
虽然隆基可以通过硅片涨价的手段,把硅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向更下游传导。不过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向市界指出,下游组件的价格不能无限制地涨下去,也就没办法全部传导硅料上涨的成本。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俗语的重点在后半句。尤其就商业关系而言,利益显然是各方企业行动的指挥棒。
隆基与通威本有利益冲突之处,只不过现在,通威让隆基更头疼罢了。
光伏越来越卷
隆基的麻烦不仅在于通威。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了它限制。
眼下,“跨界”成了光伏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据索比光伏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6月,至少有50家企业跨界布局光伏。分布式光伏、多晶硅生产等是跨界企业布局重点,隆基主营的光伏组件也被抢食。
这意味着,当前的光伏龙头们,都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有被分食蛋糕的潜在风险。
在此背景下,隆基开始寻找新的可能。
2021年,隆基培育并推动了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和氢能业务的发展。关于前者,隆基入股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关于后者,隆基成立了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试图冲击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型绿氢装备与方案提供商。
氢能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而关于氢能,通过制作方式不同,又可以划分为灰氢、蓝氢、绿氢三种。
我国目前氢气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制作的灰氢。隆基所涉足的绿氢,由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制作而来,尚在发展初期。截至2021年末,隆基初步具备了订单获取能力和500MW生产交付能力。不过要在绿氢上实现规模化盈利,并不容易。
绿氢供应、氢储运路径和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存在难题需要攻克。而制氢成本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预测,要到2030年,国内一些可再生能源优势地区,绿氢才能在成本上与灰氢平价,达到每千克10元左右。绿氢的大规模应用,要等到2035年到2040年才能实现。
对隆基来说,绿氢有机会成为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不过能否复制光伏领域的辉煌,就很难说了。这个新兴赛道上,挤满了摩拳擦掌的玩家。
布局绿氢的企业快速增加,据国际能源网统计,涉及电解槽装备企业数量,从2020年约10家已经增长到一百多家。
高工产研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规模超过9亿元,出货量超过350MW。其中,考克利尔竞立出货量达到160MW排名第一,传统电解水制氢设备头部企业中船重工718所排名第二,赛克赛斯氢能位列第三。
回头来看,隆基眼下的发展,仍然以光伏为关键。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史,经历了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向to China Copy(到中国复制)的转变。部分领域,比如游戏,已经在海外大杀四方。光伏产业崛起,有着同样让人振奋的历程。
在2021光伏组件前十名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前六席。截至2021年底,中国大陆企业硅片产能占全球的98.1%。这份成绩来自于政策扶持,也来自于企业的内卷。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对隆基来说,此时的麻烦,可以用三年前企业内部的一份感慨来总结。在隆基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之前,他们曾在一次采访倾诉“苦衷”:要做到第一,不容易;做了第一,更不容易。
《2021年我国硅片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7.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李振国:一辈子专注一件事》,能源评论,张琴琴
《专访 | 李振国的江湖》,黑鹰光伏,王伟;
《光伏跨界竞争已起:再添50家资本涌入,分布式、HJT火爆跨界圈》,索比光伏网;
《隆基与通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光伏制造业进入龙头结盟时代》,;
《制氢格局:短期煤气化有优势,长期PEM制氢空间大》,华宝证券
国常会: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5-07-06 00:51
银行理财公司密集调研 四季度侧重均衡配置2025-07-06 00:49
意想不到的“传染链”:英国养老金危机,如何影响马斯克收购推特的融资?2025-07-06 00:34
新京报社论:居民收入跨越式增长,验证高质量发展成色2025-07-06 00:14
如何打造“聪明的”基金公司 启动数字化引擎已成不二法门2025-07-05 23:46
珀莱雅5年股价翻10倍 背后的底气是什么?2025-07-05 22:59
前三季度全国期市累计成交额超400万亿元2025-07-05 22:41
爱驰汽车三年销量未过万 估值最高60亿美元欲曲线赴美上市2025-07-05 22:38
经济日报:房屋公摊面积该怎么算2025-07-05 22:37
北京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服务季启动2025-07-05 22:32
日本通胀继续上升 央行物价指数创下历史新高2025-07-06 00:31
新能源车强势崛起 中国汽车出口跃居全球第二2025-07-06 00:30
上交所优化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领域等13条指数 更好满足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2025-07-06 00:1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农信社被罚110万元:涉贷款“三查”不尽职等多项问题2025-07-06 00:13
河南安阳一厂房发生火灾,已致36人遇难、2人失联2025-07-06 00:07
什么信号?9月以来回购预案披露数大增,A股公司“真金白银”提振信心2025-07-06 00:05
中金:中国大消费复苏与可持续增长,目前龙头公司的估值已逐步降低,着手做中长期布局2025-07-05 23:58
房地产建筑减碳需破局四大痛点 技术应用不充分、成本相对较高2025-07-05 23:56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公开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2025-07-05 22:52
十年来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增加9486万人2025-07-05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