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四部门详述医改进展 正文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四部门详述医改进展

时间:2025-07-06 02:09:42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焦点

核心提示

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出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体

原标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举措进展取得哪些成效?看病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四部门详述医改进展

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病贵部门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问题国家发改委、成效国家医保局、下步详述国家药监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出席,医改介绍党的解决举措进展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表示,看病围绕解决看病难、病贵部门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问题我国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成效推动医改取得显著成效。下步详述目前我国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医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了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举措进展组建了医联体1.5万个;已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了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

我国已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组建医联体1.5万个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介绍,针对群众异地就医流向和重点疾病,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了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了医联体1.5万个,推动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9.3%,就医秩序更趋合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在看病贵问题上,我国已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了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约3000亿元。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新药好药上市,推进药品一致性评价,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在全国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地市级统筹,住院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的占比下降到27.7%。

许树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四个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包括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积极作用;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

在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方面,许树强表示,在国家层面,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减少跨区域就医。到今年年底,要基本完成全国范围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今年年底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在省级层面,建设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省域诊疗能力。在市县级层面,进一步发挥地市级医院的医疗救治主力军作用,并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实施“千县工程”等等,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努力让患者在市县范围内就能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国家发改委: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布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和引领作用,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推动国家和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区域的均衡布局,更好地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在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方面,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加快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不超过10亿元。目前已经筹备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先导性项目的建设,在今年内要实质落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将围绕“大病不出省”这个目标,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试点和有序扩围,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中央投资对每个项目支持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截至目前,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分三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今年下半年,还将把剩余的11个省份全部纳入建设范围,在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方面,全国范围内将以省为单位来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今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稳步推开。

国家医保局:

两方面降低百姓医药费用负担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表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主要从两个方面降低百姓的医药费用负担,分别为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建立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群众“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的愿望。

在建立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方面,李淑春介绍,2018年以来,每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共进行4次,四年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到了2860种。其中,整合全国需求谈判议价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为加强谈判药品的落地工作,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两次联合发文,建立双通道的管理机制,指导各地遴选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与定点医院实行相同的支付政策,让医院暂时没有配备的谈判药品先进药店。

国家药监局:

持续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表示,近几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持续推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维护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完善药品审评审批体系;制定发布相关制度规定和技术指南;推动和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化妆品审评审批相关工作。

袁林表示,在完善药品审评审批体系方面,国家药监局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按照新修订实施的《药品管理法》要求,实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备案管理,发布相关规定和工作程序,上线临床试验机构备案信息平台,使这项工作能够更便捷顺利地实施。目前,已备案1218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资源得到进一步释放。全面深化实施药物临床试验的60日到期默示许可制,较改革前的90日审批时限已经缩短了三分之一,提高了临床试验申请的审批效率,临床试验进程得到进一步加速。

袁林介绍,据统计,2019年至今,已经批准药品上市注册申请2000余个。2019年-2021年通过优先审评审批上市的注册申请分别为143件、217件和219件,一批具有明显临床价值、满足临床急需的新药好药获批上市,进一步满足了公众的用药需求。

袁林表示,近年来共批准器械166个,一批创新和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顺利上市。同时,通过深入推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的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实施,以及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等工作,有力助推产业创新高速发展。

下半年将推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建设试点工程和名医堂工程

孙志诚表示,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家发改委按照国务院医改工作的相关部署,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来持续优化中央投资结构,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全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中医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中医药的高峰和高地。遴选支持30个左右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国家级的平台载体。支持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中医药参与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队。全面推动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的建设,扩大省域内的中医医疗服务优质资源。

今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还将联合推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工程和名医堂工程,深入开展中西医协同工作的探索,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协同模式,促进高水平的中医诊所向群众身边延伸。这些试点当中,条件成熟的项目也将优先把它纳入到明年的中央投资计划当中去支持。

国家药监局共审评通过513个品种

涉及2555个品规的一致性评价申请

袁林表示,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共审评通过513个品种,涉及2555个品规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已上市仿制药的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一部分重视研发投入、具备研发能力企业的品种,相继通过一致性评价,促进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更好地满足公众用药需求。